利空与利多
2012-05-11 22:03:35 来源: 作者:
外汇市场每天总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利好和利空,如何看待它们对市场的影响,对于短线把握时机显得非常重要。
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,利好和利空因素都不是绝对的。在不同的时间、不同的市场条件下,它们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。对于通常意义上的利空,在特定的市场条件下而可能成为利好,我们要辩证地看。一个信息的产生到底是利好还是利空,应该由市场说了算,而不是我们主观地去认定。
比如,在2002年12月初,欧洲央行宣布降低利率。一般来说,某一货币降低利率绝对是一个利空因素,欧元应该下跌。不过当时,市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美国是否对伊拉克发动战争的问题上。欧元在1.00平价之下反复震荡,向上攻击的欲望蠢蠢欲动,鉴于欧洲央行可能降低利率,欧元的上涨被暂时压制。欧元降息之后,市场认为利空已经释放,而且在此之前降息早已被市场各方面认同,并已经全面消化。这个时候出台降息政策,就不能称之为利空,而有一种利空出尽是利好的感觉。一直被压制的市场做多的力量,被瞬间激发出来,推动欧元一路走高,前后共上涨了近四个月,达到了1.1084才进入了大规模的调整。
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,欧元降低利率没有被市场认为是利空,那么我们也应该顺应市场的变化。千万不要从教科书上死搬硬套,犯教条主义。否则这一波欧元10%的行情与你无缘。
并不是说,所有的利空我们都应该当作利好,所有的利好我们都应该当作利空。我们说,只有在特定的时间、特定的市场条件下,才会产生这样相反的效果。
我们再举一个正面地例子。
2003年7月15日,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白宫国会上做证词。格林斯潘表示,他预测美国的经济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,2003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 GDP将增加2.5%至2.75%之间。并且暗示说,今年前两个季度经济增长非常温和,随着时间推移,今年美国经济增长将显著加速。同时他也表示准备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维持利率在低水平,以刺激疲弱的经济增长,并防止物价下滑的危险。
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证词刚刚结束,市场立即就做出了积极的反应。美元对所有币种都大幅上涨,美元指数飙升,最高曾达到97.09,最终收盘96.91,收出了一根近期少有的大阳线。第二天,美元指数再次惯性上涨,最高曾达到97.45。
六大基本盘下跌惨不忍睹,狼藉一片。在这里,我们对各币种当天下跌做个排行榜:处在榜首的是英镑,下跌了227点。接下来是加元,下跌164点。瑞郎下跌158点。欧元下跌141点。日元下跌84点。跌幅最小的是澳元下跌71点。这是对跌幅绝对值的排名,如果按跌幅百分比排名结果如下:跌幅榜首还是英镑下跌1.4%,接下来是欧元下跌1.25%,,加元1.2%,瑞朗下跌1.1%,日元下跌0.7%,跌幅最小的还是澳元下跌了0.4%。
对于再次出现的跳水行情,我们应该理性地分析一下。当时非美元币种正处在强烈的下跌趋势之中,这一点我们必须承认。在下跌趋势中,任何不利的因素,包括利空的消息或者利空的数据,都会成为空方大肆做空的理由。
如果没有格林斯潘在美国国会证词的影响,市场也会下跌,可能下跌的速度会比较慢,拉得时间更长一些。而不利的消息,加速了汇价下跌,使其一步到位,同时也缩短了下跌的时间。
我们可以这样作一个假设,假如格林斯潘的这次讲话放在2003年5月份,当时市场处在强劲上涨的趋势当中,那么格老的讲话仅仅会使市场出现一个短线的回档,一不会跌这么多,不会出现跳水行情,二上升趋势难以改变,还将继续维持。
我们还可以做第二种假设,假如格林斯潘的这次讲话对美国未来经济充满了悲观的论调,那么当天的市场将延续弱势反弹的格局,同样不会出现反转上涨。下跌趋势还将继续,但是下跌到位所花费的时间会延长。如果放在的5月份,市场绝对会出现大涨行情,所有的非美元币种都会鸡犬升天。这就是在空头市场和多头市场当中消息面所起的影响。
我们这样详细的假设,无非是想让大家在今后的行情中,对消息面的变化做一个客观理性的判断。好消息放在多头市场汇价要大涨,好消息放的空头市场,汇价会反弹;坏消息放在多头市场,短线要回调,坏消息放的空头市场,汇价会大跌。
在这里我们再拓展一下思路,假如某一种货币市场预期可能要降息,利率降低当然会对该货币走势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。如果货币所在国公布的经济数据,显示该国可能出现通货膨胀的苗头,比如说生产者物价指数上涨,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,这样的数据在正常情况下会造成该货币汇率下跌。而在市场预期可能降息的情况下,这样的数据公布,只能是市场认为该货币降息的可能在减小,是利好的数据。那么行情不但不会下跌,反而会上涨。
我们反复举这样的例子,就是想让你对利空和利好要有一个辩证的看法。任何数据、消息都要放在特定的时空下,放在特定的市场下,综合判断分析,才能得出到底是利空还是利好的结论。与其判断数据和消息到底是利空还是利好,还不如看市场众多投资者对它的反应,这才是影响市场投资者买卖行为的根源。
本文标签: